從今夜臉書在短短一小時內被瘋狂洗版的程度,就可以料想「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在國內上映會引起多大的轟動。壞就壞在美國也要今年十一月才上映,而據說台灣要等到2016年三月……
下屆奧斯卡贏家?!演員、導演、故事都到位。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David Ebershoff在2000年出版的創作—《The Danish Girl》,由2015奧斯卡最佳男主角Eddie Redmayne飾演男主角(女主角?),不僅如此,本片導演Tom Hooper也曾在2010年以The King’s Speech(中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奪下四座小金人,如果你還是不知道他是誰,那麼2012年送給Anne Hathaway一座小金人的世界名著——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總該知道了吧?!強大的卡司和動人的故事設定讓這部影片成為目前呼聲最高的下屆奧斯卡贏家。
What do you do when the person you love has to change?
——《The Danish Girl》
原作小說是由真實故事改編,書中描述的Lili Elbe(電影中譯名字:莉莉)也是真有其人,
(長得相當標緻呀…….) 圖片來源:Wikipedia
出生於1882年,他/她是一位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也是文獻記載上接受變性手術的先驅。人家片名都取作丹麥女孩了,Lili當然是真的在丹麥出生,就像當時許多人一樣,他在二十歲左右結婚了,和老婆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但在某個機緣下,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有個少女心……最後他去德國動了變性手術,在當時這個手術還沒有非常成熟,處於實驗性階段,Lili在兩年內前後動了四次手術,這在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試想如果有天你的男朋友突然跟你說,他想變成女生,他超討厭下面那個看起來很噁心又不屬於他的東西,而你,即將成為一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變成的)蕾絲邊?!……
即便是在醫學發達的台灣,變性手術(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依然非常罕見,大部分的病人還是會選擇到泰國接受手術,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當地還是變性手術的大宗,手術牽涉到心理、生理、家庭以及社會層面,術前須接受完整的評估,確定要手術之後,必須接受一段時間的賀爾蒙治療,手術可能需要不止一次,術後也要長達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復健。即便手術本身是成功的,如果病人術後社會適應不良,心理上難以調適,對於手術滿意度也會下降。
變性人也許是社會上的少數族群,但是性別認同這個議題,絕對值得更多人關心,也希望透過電影的呈現方式,能讓大眾對於「性別」的定義能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