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症候群

| |

醫學生症候群(Medical Student Syndrome)可不是我自創的名詞,最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友人描述在醫學生身上觀察到較多慮病和恐病的症狀,特別容易發生在低年級,也就是剛進入醫學專業領域的學生,在台灣的話,通常指的是醫學系第三、四年的學生。學者將其歸咎於在閱讀了大量疾病症狀之後,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錯覺——「啊,這個好像我也有」——自動對號入座,慢慢地就覺得自己的症狀和課本上講得越來越像。更甚者,會因此就醫,或安排一堆不必要的檢查。

portrait-1634421_1920

身邊也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多年前某天吃完晚餐後肚子覺得怪怪的,同學一臉凝重地說,我覺得你該不會是得了胰臟炎
「啊?」
『這是一種很難診斷的疾病,通常是吃完東西之後開始痛,而且會反覆發作。』
「ㄜ ……」

(根本想害死我的)柯南同學推了推眼鏡,繼續唸出書上的句子

『典型特徵是持續的鈍痛,胰臟在後腹腔,常常會痛到背後,你有沒有背痛?』
「好像沒有。」
『不可能,一定有。』

StockSnap_6D91714AAE

喂喂喂,這哪門子的鑑別診斷啊,年經人上腹痛不是應該先猜胃炎嗎。

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

咳兩聲 => 喔你不會得了TB吧(我只是感冒而已啊)
肚子痛 => 可能是闌尾炎喔,要開刀(是有多想開刀)
肚子好大 => 該不會得了腫瘤(先減肥再說)
血尿 => 啊啊啊啊難道是RCC, Renal Cell Carcinoma 腎臟惡性腫瘤
(結果是泌尿道感染)
便秘 => 排便習慣改變,該不會有大腸癌(便秘就便祕,沒什麼好羞恥的)

長大後就知道,胰臟炎好發於30-40歲,病人多半有酗酒、肥胖或膽結石的病史,和當時的我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另外,西方的統計數據指出在聖誕節或新年過後,胰臟炎的發生率會提高五成,所以拜託大家過年過節,一定要忌口。

低年級的醫學生,因為根本沒看過真正的病人,光憑書本上的描述,很難建立對疾病的敏銳度。現在網路資訊越來越發達,上網隨便google就一堆資料,也因此這種慮病(hypochondria)和恐病(nosophobia)的情形,在門診病人身上也越來越常見,建議大家有疑問的時候,還是要向醫療人員諮詢喔。

Previous

edX上也有托福的課可以修囉/準備托福考試省錢小撇步/TOEFL preparation

背英文單字沒那麼難,五大心法報給你知

Nex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