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被問到「英文怎麼念」,都覺得這個問題實在好難回答,我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都在台灣念,寒暑假沒出國念語言學校,沒有待過國外的寄宿家庭,唯一一次在美國待最久是大六時去當地醫院實習三個月。
沒有什麼傲人的成績可以拿來誇耀,托福考得比我高的人疊起來比玉山還高,唯一只有跟外國人聊天的時候,因為比較沒有口音,常被問是不是出國念過書,(真的不是我老王賣瓜,因為遇過好幾次而且屢試不爽)……只能謙遜地回答,算一算學英文也超過十年了,如果還講不好是不是對不起自己。
我第一次接觸英文是國小三年級,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從幼稚院就有全英文教學,國小課程中才剛加入ABC,學校老師教的是不可不可(book)跟阿婆阿婆(apple),求好心切的家長多半把小孩往補習班送,當時最流行的英文補習班是「何嘉仁」、「地球村」、「長頸鹿」等等,標榜快樂學英語跟自然發音,不過我們家的教育向來是鐵血政策,所以我當然是被送去號稱最嚴謹的「花老師英語教室」,二十人以下的小班制,分級制度,有每隔幾個月就有分級考試,每次上課前要小考(老師一對一考背單字跟dialogue),下課前有聽寫,我們教KK音標,但也教看字讀音,要背單字,背句子,練草寫,還有造句,如果你問這個階段我是怎麼學英文的,我會說這是「扎實的基本功」。
國中跟高中,學校裡教的英文是用來考試不是用來對話,國中文法一以概之:分詞構句還有Ving,我從不覺得那些東西很重要,直到某天有個老外用「proper」來形容我講英文,我才知道就像講中文,有分會講、講得好,跟講得好聽、講得正式。
人生中第一次去美國的機會是我自己掙來的,在學校佈告欄上看到台北市政府在甄選代表參加美國姊妹市的夏令營,我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跟自信,就報名參加了,如今回想起來大概念頭只有一個:我想去美國。家裡沒能力讓我去,我就自己找方法,很多事情不能等別人丟給你,要自己去爭取,這是我從很小就領悟的道理。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如何學英文」這個問題,英文他不是一個科目,也不是一次考試,就像中文一樣那是一種語言,要用一輩子去練習。有人中文講了一輩子還是講不好,為什麼?因為用字不精準,因為邏輯不通順,因為錯字很多,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要講什麼內容,那用任何語言來表達都是一樣的。
我想說的只有,不要害怕,在甄選姊妹市代表的時候,考官問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選你?」,我說,我不是英文最好的,可是我不害怕,我會用我僅有的單字跟句型去表達。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以一個國中生而言,這是一個多麼漂亮的回答,或許是因為這樣,在眾多候選人中取得了唯一的名額。我手中僅握有勇氣,但那以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