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中文化到底在吵什麼,不平衡的醫病關係如何解套

| |

最近,在幫病人辦理出院的時候,覺得需要開立診斷書的比例越來越高了,有時候因為方便,乾脆在電腦前一次把出院order、出院帶藥跟診斷書一口氣完成(嘻,還有出院病摘)。

這份神祕的診斷書,到底包含什麼內容?

其實說穿了,就是你得了什麼病,幾號住院,做了什麼手術或治療,幾號轉入加護病房(誠摯地希望不要有這項啊),幾號出院。

有時候我會發現病人說要拿診斷書,並不是只為了申請保險或請假,似乎是為了一份「心安」。也常常有病人都在出院前一天,刀都已經開完了,還問我「醫生,我開這個到底什麼刀啊?我生得是什麼病?到底狀況怎麼樣?」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其實也曝露出下面幾個問題:

一、醫病雙方認知落差大

面對病患這樣的疑惑,醫護方的回應往往是:這些明明門診都講過了,或是:我們前幾天都已經解釋過了,總之,聽到病人抱怨「醫生什麼都沒有說」就知道這句話絕對大有問題。換句話說,醫生如果什麼都沒說,你還簽了同意書,那你不也很有問題嗎?

所以並不是醫生「什麼都沒說」,而是醫生「說了很多,但你懂得很少」,或是有所謂「選擇性理解」,例如醫生說:「這個大概有七成的機率可以得到改善」,到了病人耳裡不知為何就變成「開完可以改善」。

二、資訊不對等

醫學並不是一門科學,而是建立在大量已知的「統計結果」+可能正確的「科學邏輯」之下的推論,所以醫學的邏輯推演,是建立在一大堆已知事實之上,這一卡車的已知事實,就是所謂的「醫學專業」,別人學了七年才學會的邏輯思考模式,你覺得你上網google不到七天就會,可能嗎?

三、花費溝通上的資源過低

道理很簡單,你花不到一百塊去夜市吃牛排,難道你期待在路邊炒菜炒得滿頭大汗的阿伯跟你解釋這塊肉從哪隻牛身上刮下來,又是用什麼草餵養的,從美國澳洲還是日本運來的嗎?

天吶我好像越扯越遠。我想說的是,病歷中文化在臨床執行面會遇到很多問題,也會給醫護人員製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如果病歷中文化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醫病關係的天平,或許簡易的中文出院病摘可以讓這個天平不要如此傾斜。

Previous

把妹利器 – 你不可不知的2015英仙座流星雨

讓你不爽的醫生可能比較好?—順著病人意思走的醫療決策,更危險。

Nex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