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FDA下令全美禁用有粉醫療手套,不過目前大部分的台灣醫院根本找不到無粉的手術手套,到底醫療級手套的定義是什麼?跟吃手扒雞用的塑膠袋手套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篇文章會為您解釋醫療手套/醫用手套的分類跟等級。
避免交叉感染
醫療手套的使用目的在於避免交互感染,不管使用過後手套有沒有沾到東西,只要換個病患就得換手套。
許多疾病都是接觸傳染,病原體透過各種分泌物、唾液、血液、體液…在不同宿主之間傳遞,互相傳染,手套一旦碰到病人身體,就有可能沾到這些傳染源,因此碰過病人的手套被視為是「髒的」,這副手套不可以再碰其他東西,當然也不可以戴著再去碰下一個病人。
當醫生做完檢查後要打病歷時,必須先把手套脫掉,如果在檢查中途要拿紗布或棉棒,也得換一次手套,或是請護理師協助傳遞東西,不可以用髒的手套再拿東西,否則會讓其他東西也變成髒的,就是一種屍速列車的概念。
滅菌 vs 無滅菌
在實用上第一個要區分「有滅菌」跟「無滅菌」,滅菌過後的手套,視為無菌。在需要無菌操作的環境中,當然就必須選用無菌手套。
例如執行中央靜脈導管置放術(通常我們稱為「打CVC(central venous catheter)」),或是複雜型傷口的換藥,還有手術,就是要進開刀房的那種,當然也要用無菌的手套。
▲有沒有滅菌,從外包裝上就看得出來。
滅菌過的手套為了保持無菌,是雙層包裝。未滅菌的手套不會獨立包裝,通常是一整盒的,方便抽取。
未滅菌的手套是保護使用者免於直接接觸感染源,如:血液、體液、分泌物、膿瘍或糞便等。
有些手套很薄,如果被針或銳利物戳到的話還是會破,有些爛一點的手套,甚至穿戴的時候用力一拉就破了。(我當然不會告訴你我拉破幾副手套啦)
有粉 vs 無粉
為什麼手套上要有粉?這些粉的成份可能是滑石粉,或玉米澱粉,目的是方便穿戴,避免手套在拉扯過程中破裂。無粉手套需要特殊製程,成本較高。
有研究指出手套上的粉殘留在病人體內,可能會導致發炎反應或組織沾粘,2017年開始全美禁用有粉手套。
手術手套 vs 檢診手套
自行購買手套的民眾,可能會看到商品名稱上寫著「檢診手套」,檢診手套(Examination gloves)跟手術手套(Surgical gloves)的區別在哪呢?
檢診手套的size通常只有S, M跟L可選,無法完全貼合手形,像小孩偷穿大人衣服,只能用來隔絕污染物,無法操作精密動作。
而手術手套,因為是手術時穿戴的,必須講求服貼輕薄,觸感上不能失真,又要達到非常好的防護效果,這類型的手套的長度更長,會套到前臂的1/3,彈性更好,也能承受更大的張力。
為貼合手型,手術手套的size分類很細,從5.5, 6, 6.5…到9,此外,手術手套都是雙層無菌包裝。
國外廠牌也有作未滅菌的手術手套,不過這種手套能使用範圍較狹窄,價格又高,通常不會引進台灣。
省錢的手套
醫療手套的用量很大,從前面提到「不管有無肉眼上看到的髒污都要換掉」就知道:婦產科醫師一個早上可能要做超過50個內診,就會用掉至少50副手套。打針抽血時,也應該要帶未滅菌的檢診手套。
一年用掉的手套數以萬計,是一筆可觀的開銷,醫院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於是開始有了各種變形,例如:
ㄜ ,這可不是傳說中的手扒雞手套嗎?沒錯沒錯,就跟你去餐廳會用的手扒雞手套一模一樣喔。
問題是我們不是在吃手扒雞啊,是在把屎把尿,擦膿皰、清大便呢!
這層薄如蟬翼的PE手套,只要輕輕一扯就破了。這種手套有個別名「手扒雞手套」,既然有未滅菌版,當然也要有滅菌版:
這真是台灣醫護人員的悲歌,連基本的手套防護性都無法要求了,怎麼可能期待醫院在其他方面會愛護與保障這些專業人力呢?
最後回顧,醫療級手套有幾種分類方式:
- 滅菌&無滅菌
- 有粉&無粉
- 手術手套&檢診手套
在臨床用途上最重要的是「有無滅菌」,對使用者來說比較有差別的是手術用或檢診用。
學到了一課,感謝
受益良多 謝謝